由于性非有我之得私,即不是个体化的人性,而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普遍性,因此,立必俱立,知必周知,爱必兼爱,成不独成[24],表现了道德人性论的普适性和群体性特点。
世间荡平大路,千人共由,万人共履,我在此,兄亦在此,合邑上下俱在此,若自生分别,则反不如百姓日用矣。存心之学在于以道节欲,而不在去欲、无欲。
天然自有之理,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愚夫愚妇之所能者,也就是王畿所说的自然天则,这是百姓日用中自然具有的现成自在之理,体现在日常生活中,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之上有一个绝对普遍的道德本体。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所以,反己是格物的功夫。他公开提出,人各有心,不能皆合,应该各随其资性,一任进道[60],而不应该使人人变成一个面孔,遵从一种是非。李贽心性论的另一特点是提倡个性,反对权威和盲从,这一点也超出了其他思想家。
[32]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四。[57]《观音问·答自信》,《焚书》卷四。放心,谓心本善,而流于不善,是放也。
[13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上。其实,万物一体,本无内外。[37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十五。他用医生切脉作比喻,气血流通,则皆属己,气血不贯,则不属于己。
人生而静以上是指本源之性,即形而上的性本体,但本源之性不可见,亦不可说,因为人性都是指人生以后而言,既是指人生以后之性,因此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本源之性,而只能是和气禀结合在一起的性,即具体实现于人心之性,这就是生之谓性。程颐的心体用说还有一个重要内容,就是以思虑之心为用,从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说,使之成为实现道德人性的重要方法。
任何两极化的思想都是错误的。如同宇宙论的道亦器,器亦道之说一样,程颢在心性论上提出了性即气,气即性之说,强调天地之性不离气质而存在,从而也就肯定了知觉之心的重要作用。之所以是本体论的,则因其是超越的绝对的存在。[49]《二程遗书》卷十五。
二程思想有无区别,这似乎是长期争论的问题。若实穷得理,即性命亦可了。通过格物穷理,发明心中之理(性),实现内外合一、天人合一,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目的。[42]性出于天,才出于气,气清则才清,气浊则才浊。
[53] 这个知就是德性之知,也就是本体认知。二 程颐提出性即理也,作为其心性论的基本命题,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同于程颢的主要特点所在。
夫天地之常,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。这样,性和心变成了体用关系:性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心是形而下的物质实体及其功能,性具有客观性而心则是主观的。
这同佛学的无情、灭情说是不同的。程颐作为理本论者,固然强调理的客观性,但这是为了把伦理道德变成宇宙本体,使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,其真正目的,则是使宇宙本体变成人的本体。这就确立了道德人性的主体原则。和早期儒家不同的是,情感被置于道德本体支配之下,是由形而上的道德本体所决定,而不是从心理情感说明道德理性,这种把先验论和经验论、本体论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的做法,是理学心性论的一个重要发展。程颢所谓论性不论气,不备。凡言心者,指已发而言,此固未当。
正因为如此,他的得意弟子谢上蔡(良佐)进一步提出以觉为性之说,为此受到朱熹的批评。但归根到底,万物皆是一理,这一理也就是心性本体,因此,物我一理,才明彼即晓此,合内外之道也[51]。
天下善恶皆天理,谓之恶者非本恶,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。[48]《二程遗书》卷十五。
[6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上。后者作为个体的知觉认知之心和情感心理,则是经验论的,且具有主观性。
故君子之学,莫若廓然而大公,物来而顺应。但问题在于,他不仅把认知理性看作是心体即性的作用,而且看作是实现道德理性的方法,一切认识都是为了返回到心性本体。[54] 格物在于穷理,穷理为了尽性,能尽性,便实现了天人合一。因此,并无内外的界限。
[41] 这里仍然表现了儒家重视情感的基本特征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。
从心性论讲,仁是生之谓性。他所谓万物一体,放在万物中大小大快活,就是指此而言的,这是一种美学式的自我体验。
[5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上。但是照程颐所说,所谓天命之性正是人生而静以上之性,这是性之本,也是心之本,至于生之谓性,则只能是所禀之气,性理无不善,而才性则有善有不善。
总之,程颐所谓性,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合一、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。爱自是情,仁自是性,岂可专以爱为仁?孟子言恻隐为仁,盖为前己言。既以内外为二本,则又焉可遽语定哉?[24] 他反对所谓内与外、人与天相分为二的二本之学,主张合内外、一天人的一本之学。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自不与己相干。
[50] 善是天命之性,亦即天理,明善何以要格物穷理?这里有主客体的关系问题,因而有对象性认识问题。在天为命,在义为理,在人为性,主于身为心,其实一也。
[40] 程颐之所以这样做,正是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建立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,使道德人性具有形而上的根据。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,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[26]。
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,知性便知天,当处便认取,更不可外求。天地之大德曰生,天地絪缊,万物化醇,生之谓性,万物之生意最可观,此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